每到正月十四,清徐县徐沟镇总会在年节的喜庆中苏醒。街巷间鼓点铿锵,人潮涌动里,各色社火表演轮番登场。而最令人期待的重头戏,永远是那“爱煞人”的背铁棍——穿锦绣华服的孩童悬于半空,眉眼灵动,水袖轻扬;背棍或抬棍者步履沉稳,将传统戏曲的悲欢,扛在肩头,走向人群。这一人一棍或数人抬棍的奇妙组合,便是素有“空中芭蕾”之誉的徐沟背铁棍。2008年,清徐徐沟背铁棍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技艺流转见风姿
8月2日午后,阳光斜斜穿过纱窗,在李先仙家的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正坐在椅子上,整理背铁棍的演出服装和道具。
李先仙是清徐徐沟背铁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徐沟舞韵背铁棍表演艺术团团长。聊起背铁棍的由来,她停下手中的活说道:“最早哪有啥铁棍,就是‘抬阁’。古时候遇大旱,人们求神祈雨得愿后,会抬着高桌、神像和一对童男童女沿街庆贺。这就是最初的样子。”
明代嘉靖年间,徐沟人受早期抬阁形式的启发,将《凤凰拉车龙打伞》等神话故事搬上神阁,让孩童站于其上表演,背铁棍的雏形由此渐显。“后来,老艺人们在铁架上做文章,融入民间故事、戏曲人物,让娃能站着、舞着,背铁棍才算真正‘生’了出来。”李先仙的语气里满是对先辈的敬意。
一代代传承中,年轻人对“舞动”的热爱催生出新变:从一人背一孩,到背两三个孩童的表演形式,让静态的仪式有了戏剧的灵动感。“一根棍子就是一出戏,你想想,上下人物凑成一出《西厢记》,那才叫绝。”
上世纪80年代,徐沟地区涌现出一批背铁棍爱好者,民间艺术研究会随之成立。“我就是受他们影响爱上这项艺术的。”1988年,李先仙与庞春柱携手,创办了清徐县第一个背铁棍民间表演艺术团。两人都为清徐徐沟背铁棍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最初就一根铁棍、10根背棍,孩子们冻得红鼻子红脸蛋,硬是把这乡土技艺演成了人人追捧的香饽饽。”
如今的徐沟年节,背铁棍早已成为人们心中最鲜活的年味符号。正月十四起,镇里的街巷成了流动的戏台。人们挤在人群里,举着手机追着拍。镜头里,传统与当下正撞出奇妙的火花。

铁架藏巧演悲欢
徐沟背铁棍常在正月闹红火、婚嫁仪式、老人寿诞时登场,分为背棍与铁棍两类。背棍有单人、双人、三人、活心棍4种,全靠一人肩头承载;铁棍则由8人抬行,上面可站3名孩童,场面热闹如戏台。
每到演出日,凌晨三四时,表演艺人韩志强就得起床化妆、穿戴铁背心、装扮造型。他从18岁起开始背单人棍,37岁起跟随李先仙四处表演,一家四代都与背铁棍结缘:“我爷爷是背棍的,父亲也是,小儿子也上过棍。”他说道,这门技艺最讲究“上下如一”,起步的节奏决定整体状态,既要扛住至少40公斤的重量,更要拿捏力道的平衡,“稍有差池,就走不稳了。”
今年2月,韩志强在云南昆明大观公园扮演杨宗保,演绎《穆桂英挂帅》。悬于上空的“穆桂英”头戴七星凤冠,斜插雉翎,身着粉袍蓝披风,立于一把横放的尚方宝剑上,尽显“桃花马上请长缨”的壮烈;韩志强右手托举的令匣里放着印章和几支令箭,旁挂一面帅字旗。从外观看,孩童与他仅靠宝剑相连,全无衔接痕迹,巧得让人惊叹。
这般精妙,离不开制彩师傅杜秀成与赵润生的默契配合。自表演艺术团成立起,两人便随团制彩:一人以木头、彩纸等原料塑形,一人调色描画赋彩。他们的手艺既能让花鸟、山水等静物与戏剧内容巧妙呼应,又能让上下表演者与戏曲人物、情节浑然一体,让人难辨连接痕迹。与戏曲的“唱念做打”不同,背铁棍全凭人物装扮、道具与场景讲故事,因此得了“无言的戏剧”之誉。

新韵传扬越山海
“以前啊,这背铁棍就守着咱徐沟这一亩三分地,现在不一样了。”李先仙打开手机,视频里播放的是团队在二青会开幕式的表演画面。
多年来,她带着队伍上北京、下广州、到重庆,演出不断,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把地方社火舞成了各大奖项的常客——国家级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民间社火大赛银奖、太原民间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荣誉证书堆了厚厚一摞。
“进入演出市场,和过年时在街上图热闹可不一样了,就像在上海世博会,扮相不精致、动作不过关,哪来那么多镜头?”2010年,徐沟背铁棍入选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周巡演节目。李先仙带着队员提前一个多月抠化妆、练捆绑、顺舞步。最终,悬于半空的“貂蝉”“穆桂英”们,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巧思。
如今,李先仙带领的团队已发展为6根铁棍、60根背棍、150余人的规模,成了徐沟镇最大的背铁棍民间表演艺术团。她带徒传艺,钻研化妆、捆绑技法,吃透舞步编排与行进号子,更带着团队在守正中创新,尝试融入声光电等现代舞台技术。“得让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舞得更俏、更亮。”李先仙说。
当铿锵鼓点再次响彻街巷,肩头的孩童水袖轻扬,徐沟背铁棍将继续以鲜活姿态,在时间长河中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记忆档案
清徐徐沟背铁棍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金代大定二年(1162)。至明代嘉靖年间,背铁棍活动最终成型,至今已盛行400余年。徐沟背铁棍内容上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及现实生活,以一根棍反映一出戏或一个故事,吸纳了当地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民间杂技等重要因素,呈现出惊险奇特、灵动优美的风格,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