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秋雨绵绵,绿意满目。屋内,99岁的抗战老兵、老党员宋米贵坐在沙发上,精神矍铄,声如洪钟。墙上泛黄的老照片里,他身着戎装,眉宇间尽是昔日的飒爽英姿,仿佛岁月从未淡去那颗炽热的报国之心。
抗战硝烟已散尽八十载,老人胸前一枚枚军功章依旧如星火般灼灼生辉。每一道刻痕都在静静诉说血与火铸就的忠诚,把那段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凝作永不磨灭的民族印记。
从军之路
1925年10月,宋米贵出生于河北武安,自幼父母双亡,哥哥不知下落,两个姐姐一个做了童养媳一个远嫁。他的生活孤苦无依。
少年时,一支八路军队伍经过他家门前。纪律严整的队列,昂扬的军人气概,点燃了他的从军梦:“我要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多好。”队伍中有战士看到他衣衫褴褛,还递过来几个饼子,让他心中倍感温暖。
当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日寇铁蹄践踏着燕赵大地,民无宁日。宋米贵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几年后,他一路向西,来到山西的辽县(今左权县),遇到了刘邓率领的八路军部队。曾经的梦想又被点燃,15岁的他毅然加入八路军队伍,穿上了灰色的军装。
战友们的关怀和充满激情的部队生活,让他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烽火岁月
在八路军部队,宋米贵成为一名工兵,修工事、扛炸药包……虽然没有扛起钢枪,却以自己小小的身躯穿梭于战场,支援着一次次打击侵略者的战斗。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在一次战斗中,宋米贵所在的小队被日军包围。他被俘后,日军将他和几名战友押上火车,送往东北。在吉林通化,他们被送到一座铁矿,被迫参加劳动。
宋米贵并没有屈服,他与10余名战友秘密策划,一心想着逃出去,重新回到自己的部队。在一个夜晚,他们在日军看管中找到机会,从铁矿上逃出来,钻进长白山的密林之中。
宋米贵和战友们昼伏夜行,风餐露宿,一心想着找到抗日队伍。在山林中,大家遇到一位曾经带过他们的排长,他带领他们投奔东北抗日武装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在这里,宋米贵成为一名通信兵。
战斗的磨炼,让宋米贵很快成长起来。
战争年代,电话线只是一根细细的铁丝,常常因炮弹轰炸、恶劣天气等原因中断。一个冬天的晚上,首长要紧急通话,线路却断开了。宋米贵找到断点时,发现两端的电话线已经拉开距离,连接不上。冰天雪地中,他毫不犹豫地用两手抓住两根线,让自己的身体成为通信线路的一部分,直到完成通信保障任务,两手冻得失去了知觉。
复杂的战争环境,也让他变得更加机智。一次执行野外任务时,遭遇一支日军队伍。身着便装的宋米贵急中生智,告诉对方:“前面有一支中国军队。”这队日军听到后十分害怕,掉头就撤了。
在黑土地上,宋米贵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胜利了!咱们把鬼子赶出去了!”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大家欢呼雀跃,激动的泪水融进了这片曾浸透鲜血与汗水的土地里。
祖国万岁
赶走侵略者后,宋米贵战斗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东北后,又一路南下,穿越整个中国大地,从东北打到广东,再渡海挺进海南岛,全程参与解放海南岛战役。
他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一生都交给了党,交给了解放和革命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次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朝鲜战场的严寒、物资匮乏与高强度对抗,进一步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忠诚”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52年,宋米贵从朝鲜战场回国后转业。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他在部队边战斗边学习,已经掌握了不少文化知识。分配到太原市手工业管理局、河西区区政府工作后,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之后,他走上领导岗位,历任罗城街办武装部长、街道副书记等职,直至1988年离休。
如今,即将百岁高龄的宋米贵腿脚不太好,很少下楼,但他每天午睡醒来后,总要戴上老花镜、拿起放大镜看报纸,认真了解国家大事。家里的柜子上,一个40余年前的座钟仍在匀速转动,每半小时和整点都会准时发出“叮当”的报时声,仿佛在一遍遍诉说着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回顾自己的一生,宋米贵感慨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强大的祖国,会给每一个人民以力量。”他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做有智慧有担当的人,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的力量。
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对于宋米贵这名抗战老兵而言,这个日子格外珍贵。他告诉记者:“我一定会坐在电视机前,替那些为抗战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战友们,好好看看祖国的强大,看看如今的建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