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市区跨越汾河的桥梁即将迎来一位新成员——净因桥。9月2日,市市政集团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预计9月底,净因桥就可以投入使用。
传统拱桥造型
太原市区西北角,汾河从陡峭狭窄的西山奔涌而出,瞬间变得文静了许多,清澈的汾水在变宽的河道里舒缓流淌,滋润着这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
净因桥建设工地就在汾河出山不远的地方,经过上千名建设者近一年努力,工程已进入收边收口的扫尾阶段。高大的乳白色桥身伫立在汾河水面上,即使站在数百米外,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也相当惊人。
近10年来,太原在汾河市区段建设改造了多座桥梁,大多以索桥、塔桥等极富现代科技感的造型为主,为太原城市形象平添了诸多梦幻气息。而净因桥却与以往不同,是一座典型的传统拱桥造型。
从外观上看,净因桥为单跨72米的连续5跨,如同5轮弯弯的月亮,静静地俯卧在碧绿的汾河上,与周围的水、山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图。
该桥全长374米,宽30米,足足可以布设双向6条车道。钢质栏杆把机动车道分隔在居中的位置,桥面两侧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二者以10多厘米的高差分隔。使得整个桥面功能清晰、区划明显,让选择不同方式出行的人各行其道、互不干涉,体现出安全第一、顺畅至上的设计理念。
与宽敞的机动车道相比,桥上的花岗岩护栏更是一大亮点。10多厘米厚的石质护栏高约1.4米,上面精雕细琢,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颇让人有一种走在千年赵州桥上的感觉。
施工人员介绍,净因桥是目前我市汾河上唯一的石拱桥样式的桥梁。之所以选择拱桥造型,完全是因为其代表了中国传统桥梁建筑艺术风格,能够更好地与周边的建筑、文化、历史等相符、融合。
与“国宝”作伴
净因桥的得名来自旁边的净因寺,桥的西侧直接与净因寺门前的广场连通。
净因寺,位于市区西北25公里处,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第一进院落大佛阁坐西向东,右侧为南殿,对面是山门,山门左侧为钟楼、右侧为鼓楼。钟楼旁边是禅房3间。大佛殿又称为“大佛阁”,建于明朝末年,为两层两檐单坡式,仿歇山顶建筑,下承台基,面阔3间,总高13米。大佛阁内有土雕大佛,高9.46米。二进院中有大雄宝殿、地藏殿以及观音殿。主殿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右侧为地藏殿,左侧为观音殿,对面是韦驮殿。
重要的是,2006年6月25日,净因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设计单位的人士曾说,在这样的宝贝身边建桥,如果不采用传统石拱桥造型,而用现代样式,不仅与周边风格格格不入,更是糟蹋国宝。
连接一处处瑰宝
净因桥所在区域一直被称作太原的“上风上水”地,这里没有工业污染,自然风光优美,历史人文景点密布。西山叠翠、窦大夫祠、烈石寒泉、土堂大佛、土堂怪柏、多福寺……星罗棋布在汾河两岸,个个鼎鼎大名,值得细细品味。但以前这里过河主要依靠一座漫水桥,通行能力低下,游客要想饱览更多景点,需要绕行市区其他桥梁,费时费力,极不方便。
建成后的净因桥,东接滨河东路、西通净因寺同时,还与现状汾泉路相连,让这两条过去从未有过交集的道路实现了“握手”,不仅改变了该区域长期无一座像样桥梁的历史,更是成为了串联一处处瑰宝的枢纽。
目前,我市正在该区域内实施老龙头文化景区建设工程,让西山上下、汾河两岸的一处处瑰宝重新大放异彩。净因桥的建设,更好地契合了老龙头景区整体景观风貌,服务净因寺、窦大夫祠等文化景区,传承弘扬汾河文化并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完善了老龙头区域路网格局,改善区域交通环境,增加周边道路利用率,增强居民生活服务功能,渠化市内交通,增加区域出行方式、加快出行速度;更好地促进了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护传承弘扬汾河文化、促进汾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具有重要意义。